高大上!福州延安中学新校区亮相,今秋投用!
高大上!福州延安中学新校区亮相,今秋投用!
高大上!福州延安中学新校区亮相,今秋投用!
位于(wèiyú)福州三江口的海峡文化艺术中心,俯瞰犹如一朵(yīduǒ)盛开的茉莉花。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
“翻开闽(mǐn)都文化,每一页(yīyè)都飘着茉莉香。”夏至已至,福州市花——茉莉花在榕城大地盛放。福州的制茶师傅们(men)正迎着高温,窨制新一年的茉莉花茶。
福州(fúzhōu)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。千百年前(qián)(qián),清新优雅、丰富多变的茉莉花香,被福州茶人创造性地用以中和茶的青涩之味。据《中国名茶志》记载(jìzǎi),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。改革开放前,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。
然而,上世纪末本世纪初(běnshìjìchū),受多重因素影响,福州茉莉花茶在市场上一度被“边缘化”——茉莉花种植面积不断(bùduàn)萎缩、生产(shēngchǎn)效益持续下滑。最低点时,茉莉花种植从(cóng)原来的10万亩减少到不足5000亩,茉莉花茶企业从1000多家锐减到20多家。
一组数据见证复兴中的(de)福州茉莉花茶产业:2023年,全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(tūpò)百亿元。2024年,新式(xīnshì)茶饮腾飞带动福州茉莉花茶销售4万吨(dūn)。截至2024年,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,品牌价值达46.84亿元,涉茶类市级及以上(yǐshàng)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,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。作为全国唯一以地方性市级茶种获得单独(dāndú)海关税则号列的品类,近5年来(niánlái),年出口规模约1500吨,年出口创汇约1300万美元。
“新生”因何而来?6月,记者走进产业一线(yīxiàn)寻找答案。
东南网6月25日报道(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(huānhuān))
“闽江边口是奴家,君若闲时来吃(chī)茶。土墙木扇青瓦屋,门前一田茉莉花。”一首(yīshǒu)福州民谣,道出闽江之滨、乌龙江畔是茉莉花的传统种植区域(qūyù)。这里气候宜人、阳光充足、雨量充沛,加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,在昼夜温差(wēnchà)的作用下,福州茉莉花的花期更长,花蕾(huālěi)更为硕大。因而,以福州本地(běndì)茉莉花为原料制成的茉莉花茶,有着独特的“冰糖甜”口感。
福州茉莉花茶(chá)(mòlìhuāchá)是再加工茶,由茶坯和鲜花拼和、窨制而成,茉莉花对茉莉花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“缺花”曾长期(chángqī)困扰着福州茉莉花茶产业。
南宋以前,福州就用茉莉花(mòlìhuā)(mòlìhuā)窨制花茶。南宋施岳在《步月·茉莉》中写道:“古人用此花焙茶。”清朝咸丰年间,福州茉莉花茶成为皇家贡茶,出现商品化生产(shēngchǎn)热潮(rècháo),福州成为全国茉莉花茶生产中心和集散地(jísàndì)。民国时期,福州茉莉花茶产销两旺,年产5000吨以上,茉莉花园达1.5万亩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(zhōngqī)至90年代中期,福州茉莉花(mòlìhuā)茶产业(chǎnyè)达到鼎盛——茶叶加工厂达1000多家,茉莉花种植面积近10万亩,花茶年产量6万多吨,占全国花茶产量的60%左右,产品远销(yuǎnxiāo)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量居全国之冠。
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,茉莉花茶突然(tūrán)就不(bù)吃香了!”不少福州茶人依然清晰地记得。
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林健认为,“原因是多方面的(de)”。首先,采花、窨制的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上升。其次,由于城市的建设(jiànshè)发展,大量土地被(bèi)征用,加上种植(zhòngzhí)茉莉花效益不高,花农的种植积极性锐减,原有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大部分消失;更大的压力来自日益激烈的市场(shìchǎng)竞争——铁观音、大红袍、普洱茶等茶类异军突起,跨国茶企进入国内市场。此外(cǐwài),由于自身品质管理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短板,导致福州茉莉花茶陷入“恶性循环”:一些企业偷工减料(tōugōngjiǎnliào),甚至用玉兰花替代茉莉花,批发市场充斥着非正宗福州茉莉花茶。
面对困境,部分茶企、茶人向外谋求出路(chūlù),逐渐将种植基地、加工厂迁至广西横州(héngzhōu)等地。最低点时,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从(cóng)最高峰时的10万亩减少到不足5000亩,茉莉花茶企业从1000多家(jiā)锐减到20多家。开工生产的不到10家,年加工量不足3000吨。
“保卫战”从2006年起打响,福州市政府以及(yǐjí)茉莉花(mòlìhuā)茶同业发起拯救行动,决定(juédìng)增加茉莉花的种植面积,对茉莉花生产基地进行补贴。
10多年来,福州实行“因地制宜、因时而变”的动态保护措施,市一级财政投入超(chāo)8000万元扶持茉莉花(mòlìhuā)与茶产业发展。出台茉莉花茶保护规定,分级保护种植基地,对于福州原种单瓣(dānbàn)茉莉花的发源地,仓山区的帝封江湿地、城门镇等地,实行一级保护;对于近年来重点鼓励和(hé)引导(yǐndǎo)种植的地区,如长乐区鹤上镇、永泰县(yǒngtàixiàn)梧桐镇等区域,实行二级保护。新增闽侯县(mǐnhòuxiàn)侯官村、长乐区营前街道等种植区域。如今,新增茉莉花种植基地的茉莉花已进入盛放期。
距福州地铁帝封江站不远处,是(shì)去年建成的(de)(de)总占地600余亩的帝封江茉莉花(mòlìhuā)湿地主题公园。其中,茉莉花种植核心区250余亩(含(hán)50亩茉莉花品种资源圃),其余为300多亩水域。洁白的茉莉花田沿碧绿的江水铺展,形成独特的江岛景观。立在花田之中,清风拂过,捎来湿润的清香。
福州茉莉花茶之所以成为中国花茶的(de)代表,“福州花”+“福州工”是关键(guānjiàn)。
第一家茉莉花茶厂——福州(fúzhōu)茶厂位于鼓山脚下。1950年,福州茶厂刚投产就成为全国最大(zuìdà)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,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(dìqū)。
展厅内,一款“出生”于20世纪50年代的茉莉花茶,复古包装和繁体字(fántǐzì)“中国礼茶”仿佛还在诉说它的辉煌历史。“这款‘白龙珠’品质和口碑一直(yìzhí)很好,至今还在销售(xiāoshòu),只是更新了包装。”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介绍。
几经沉浮,老字号国企坚守(jiānshǒu)传统工艺,代代相传,以稳定的品质收获一批拥趸。“今年我们突出福州(fúzhōu)地域性,通过(tōngguò)福州本土茉莉花、本地茶山产的绿茶坯,做‘福州花+福州茶+福州工’的茉莉花茶。”福州茶厂负责人(fùzérén)陈熠斐说。
“越是困难,越要把品质放在第一位。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茶(huāchá)制作技艺(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)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星说(shuō),“振兴福州茉莉花茶,要运用、传承古法窨制技术和世界(shìjiè)苿莉花茶源头地标产品,打造中国(zhōngguó)高端茉莉花茶高地。”
“‘福州工’即古法窨制(xūnzhì)技术。传统的九窨程序有118道,工序繁复。”王德星告诉记者,通常5公斤花(huā)才能窨制0.5公斤茶,让花发挥最大价值至关重要。鲜花吐香,茶叶吸香,“一吐一吸(yīxī)”完成一次窨制。为了让茶坯吸足香气,要在6月—8月伏天最热时摘下(zhāixià)茉莉花蕾,赶在开放前送到茶厂(cháchǎng),快速摊晾,等待(dài)夜间制茶。“窨花如救火”,窨制过程十分考验制茶师傅的手速,不早不晚,待花蕾绽放时,恰与茶坯混合,这样制成(zhìchéng)的花茶香气馥郁而饱满。
通宵达旦的悉心守护才(cái)能完成一次窨制。在传统福州茶(chá)人(rén)看来,只有经过7次以上窨制的茉莉花茶才算(suàn)品质上乘。“也只有对品质的苛求和工艺的坚守,福州茉莉花茶才是独一无二的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。”
“海外客户(kèhù)对茉莉花茶的品质和香气要求很(hěn)高,即便每增加一次窨制成本要上升20%,但客户仍然(réngrán)愿意为品质梯度付费。”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傅晓萍说。
2011年,福州被国际茶叶委员会(wěiyuánhuì)授予“世界(shìjiè)茉莉花茶发源地”称号(chēnghào)。2013年,“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”入选(rùxuǎn)全国首批“中国重要农业(nóngyè)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”,次年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保护项目名录。2022年,包含“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”在内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使得福州茉莉花茶荣膺“农遗”“非遗(fēiyí)”双世遗。
如何用好(hǎo)“双世遗”,对福州茉莉花茶是机遇更是考验。由此,一场针对茉莉花的高规格(guīgé)、高关注度的抢救性保护行动开启。
为保护茉莉花茶(mòlìhuāchá)的非(fēi)(fēi)遗工艺,福州(fúzhōu)下达各级非遗专项经费,加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,同时以赛事为抓手,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。目前,累计培养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73名,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、省级非遗传承人6名。
在坚守品质与传承传统技艺(jìyì)的同时,在新式茶饮的赛道上,福州茉莉花茶也(yě)闯出了一番新天地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国内十大新茶饮头部品牌在售的(de)近300款茶品中(zhōng),超过三成以茉莉花茶作为基底。福州作为主要供应(gōngyìng)产地,依托茉莉花茶独特风味开发的新式茶饮,使用茉莉花茶达4万吨,电商销售额(xiāoshòué)占全国的四分之一。
今年(jīnnián)“五一”、端午假期,位于福州东百中心的ITEAMO空间一座难求。点一壶茉莉花茶、品一块茉莉千层蛋糕,悠闲俯瞰三坊七巷(sānfāngqīxiàng),文化气质上的契合,让这里成为新晋(xīnjìn)网红空间。
“茉莉花茶具有香气穿透力强、兼容性高的特质,被业界公认(gōngrèn)为水果茶、奶咖等创新品类的‘黄金搭档’。”傅晓萍是ITEAMO空间主理人(rén),也(yě)是福州茉莉花“茶二代”。
她说:“老一辈有老一辈的(de)坚守,要尊重。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把事业做得更好,覆盖到更多群体。”除了新茶饮空间,春伦(chūnlún)还为其他新茶饮品牌(pǐnpái)如茶颜悦色、古茗、沪上阿姨(āyí)等供应茉莉花茶原料。2024年,春伦在新茶饮市场产值达2亿元。
据公开数据,2023年(nián)全国茉莉花茶(chá)产量14.86万吨(wàndūn),新增产量3.45万吨,其中,传统渠道销售需求增长近1万吨,新式茶饮增长近2.45万吨。
根据年轻客群的喜好,傅晓萍围绕(wéirào)“三新”作尝试:茶品新——在以福州茉莉花茶为主的传统茶类上创新,每月上新10多款饮品,每年推出1000多种产品,最快上新周期(zhōuqī)仅1天;空间(kōngjiān)新——空间布置根据不同节气、节假日主题,常换常新;体验新——围绕茉莉花主题推出香氛片、含片、首饰、化妆品(huàzhuāngpǐn)、文创周边(zhōubiān)等。
跨界(kuàjiè)融合的脚步还(hái)在继续。福州茉莉花茶不但可以“喝”,更可以“吃”。
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(de)一家米其林餐厅,茉莉花茶浇淋扇贝、茉莉花茶甜品等(děng)创新菜品,正在为外国人(wàiguórén)的味蕾增添一抹清香优雅的风味。茉莉花茶与法餐的融合,已成功打入法国500多家餐厅和超市。
“一朵花”激起(jīqǐ)“一池水”。
三产融合也将成为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(de)主旋律,集种茶、制茶、品尝(pǐncháng)、休闲、观光(guānguāng)于一体的茶文化(cháwénhuà)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开始陆续出现。6月6日,福建首个专业化的茉莉花茶产业园——福州茉莉花茶仓山产业园揭牌启用(qǐyòng);14日,福州茉莉花茶闽清产业园在闽清县塔庄镇开工建设。
让茉莉花香镌刻在世界味觉记忆中(zhōng)
福建日报记者(jìzhě) 方炜杭
100多款新式(xīnshì)饮品、500多家法国餐厅……当下的(de)福州茉莉花茶,因地制宜地发挥其穿透力强、兼容性高(gāo)、可塑性大的特点,做好“茉莉花茶+”文章,让传承近千年的工艺不只停留在茶馆里,也(yě)走进年轻人的心中(xīnzhōng),让我们看到茉莉花茶产业的新生,也看到福州“海纳百川”的胸怀。
福州茉莉花茶在跨界中稳步前行,原因主要有三:一是本身(běnshēn)具有千年文化(wénhuà)底蕴,文化价值、文化内涵值得深挖,与(yǔ)现今新消费场景融合,国风满满,符合现代审美;二是合理(hélǐ)的布局和分工实现产业(chǎnyè)标准化,分区打造核心保护区、延伸发展区,既有品质保证又有稳定产量,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;三是精准的引导、扶持政策不间断(bùjiànduàn),让福州茉莉花茶“走出去”底气十足。
千年工艺持续飘香,关键在于“要统筹做好茶文化(wénhuà)、茶产业、茶科技(kējì)这篇大文章(wénzhāng)”。以“双世遗”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——建设茉莉花(mòlìhuā)茶博物馆,举办福州茉莉花文化节等茶文化活动;以茶文旅(wénlǚ)融合(rónghé)完善产业链——培育龙头,建设产业园,加强上下游产品开发,推广茶文旅融合;加快增强科技竞争力——从种质资源保护与选育、高碳汇示范区建设、数字茶业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推进。
当机器与匠心在车间达成和解,地理(dìlǐ)边界被品质标准重塑(zhòngsù),福州的茉莉花茶香终将在世界的味觉记忆中刻下新的坐标。
ITEAMO空间 。福建日报(fújiànrìbào)记者 陈欢欢 摄
小学生体验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艺。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(yóuqìnghuī) 摄
制茶师傅在进行伺花操作,养护(yǎnghù)鲜花品质。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(yóuqìnghuī) 摄
福州乌龙江茉莉花基地。福建日报记者(jìzhě) 游庆辉 摄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